在前一篇文章中,南生曾提到:拜登政府的四年时间内平安无事,但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出现了联邦政府关门事件,而且关门时间创下了历史记录。到了特朗普的第二任期,他的政府又关门了。
然后感叹道:为何特朗普总是那个“倒霉”的人
并对该事件做了点评与分析,但在经过深度了解后,南生有了新发现:这一次的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事件很可能不是“被迫”的,而是以特朗普为首的共和党政客有意为之的,甚至是刻意推动的、促进的。
事情是这样的:2026财年是从2025年10月1日开始至2026年的9月30日结束,在新的财年开始之前,也就是9月30日前美国国会需要通过下一财年的预算案——通过了,各部门才有钱工作嘛。
按计划,在2025年9月底之前,美国国会应通过12项常规拨款法案,但由于党派分歧严重,斗争激烈,常规拨款草案始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达成一致。在这种情况下,还有一个临时拨款法案可以用来救救急。
临时拨款法案,指的是:常规拨款法案在国会没有通过前,会按照上一财政年度的支出水平为政府“续命”——也就是新财政年度的拨款法案两党继续争吵、博弈,暂时还是按照原来的预算走下去。
但可悲的是,这一次的两党斗争玩的过火,连起到救急作用的临时拨款法案也没有通过,这意味着:除了国防部(现在叫战争部)、联邦调查局(FBI)、国土安全部等少数部门依然正常运转外。
其他很多政府部门将“全员放假”——临时无薪休假,不办公了,这就是政府停摆,我们俗称的“政府关门”。拜登政府没有出现政府关门事件,而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却出现了,按常理推算:
总是怼拜登,讥讽他无能的特朗普理应在他第二任期内“避免政府再度关门”。若这个逻辑成立,那共和党理应在9月份的时候试图缓和与民主党的分歧与矛盾,尽量让常规预算在国会内按期通过。
但反常的却是:在这关键时刻,特朗普政府横生枝节——9月25日,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下令各机构为裁员做准备,而不仅是以往惯常的非必要岗位人员无薪休假,试图有意借此机会推动政治议程。
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,我们有理由坚信:此次美国政府“停摆”危机中,特朗普及其领导的白宫所采取的策略,确实与以往有所不同,带有明显的主动性和攻击性,是有意让自己的政府因为预算问题而关门。
新的问题来了,特朗普为何“有意”这样推动呢?
与以往仅将“政府停摆、关门”作为短期施压工具不同,特朗普此次威胁永久性裁员,直接打破了数十年的政治惯例。核心目的似乎是:利用混乱契机,强行推进共和党长期追求的“缩小政府规模”目标。
通过裁员和机构精简,特朗普试图重塑联邦政府结构,将那些“与总统拥有不同理念”的人或项目清除——这已远超2026财年的常规预算斗争,而是一场结构性改革的豪赌,当然遭到了民主党人的全力抵制。
在危机关键时刻,特朗普取消与民主党领袖的会面,并公开宣称“如果不得不关门,那就关吧”,同时将责任完全推给民主党。这种姿态表明,他根本就没有尽全力组织政府关门,并试图通过提高赌注来重塑谈判框架:
一方面用“裁员”制造恐慌,迫使对方妥协;另一方面抢占舆论阵地,将“破坏政府运转”的罪名甩给民主党,巩固他的基本盘支持者。这种策略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政府关门有本质区别——此次行动更系统,且与长期政策转型绑定。
然而,这种激进策略是一把双刃剑。美国联邦政府若大规模裁员,不仅可能因人才流失降低行政效能,还可能会通过中断公共服务(如延迟经济数据发布、影响医保补贴)加剧社会矛盾。
即使最终两党妥协,政治互信的崩坏也已难以修复,可能让美国陷入“停摆-临时拨款-再停摆”的恶性循环。还是南生的那句话:特朗普试图强行扭转联邦政府的发展轨迹,但此举也让美国公共治理的脆弱性暴露无遗。
很可能是吸取了前一任期的教训,这一次的特朗普并非被动地卷入“停摆”危机,而是在主动地利用、甚至是引导危机走向——告诉美国民众,民主党不识大体,让政府关门,并在这场高风险的党争中塑造有利于自身的政治格局。
下一篇:没有了
- 美国三大股指于非农日至少收涨约1.4%,芯片指数涨超3.5%,银行指数涨约2.7% 2025-05-25